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马治国教授,于2025年11月15日下午出席了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举办的“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并在“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环节作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支持,主题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分别致辞。第八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治理与发展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志鹏做主题演讲。领导致辞与主题演讲都聚焦智能时代新形态,围绕“人工智能+”功能发挥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构建智慧时代的法治体系。

会议设置了4个主题论坛,分别为:“人工智能+”政策前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马教授在“人工智能”+开放创新主题聚焦脑机接口(BC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法律风险与制度创新,分享其前沿研究成果。
马治国教授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脑机接口作为国家新质生产力九大未来产业之一,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等国家战略,在医疗康复、智能交互等领域展现出革命性潜力。其技术原理是通过采集解析脑电信号,建立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通道。应用层级涵盖:基础功能替代:如意念控制机械臂(美国布朗大学、中国首例高位截瘫临床案例);信息交流与控制:实现复杂动作(如同时控制双机械臂);感知/运动功能重建:助力瘫痪康复治疗(如借助外骨骼改善瘫痪等级)。

然而,技术伴随严峻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神经数据权属模糊。大脑信号包含思维倾向、情绪状态等深度隐私,兼具个人信息、生物特征与人格数据属性,现行法律难以清晰界定权属与保护边界。第二,采集处理风险突出。持续深度采集易导致“采集即推断”,医疗、科研、商业用途混杂,数据二次利用缺乏规范,存在过度挖掘与滥用隐患。第三,算法自治冲击医疗责任。算法在信号解码、行为预测中占据关键地位,“黑箱”特性使传统医疗责任认定(注意义务-因果关系)失效,且可能影响患者自主性。第四,伦理审查与监管滞后。现有伦理委员会缺乏跨学科能力应对“意识影响”等深层问题;监管呈现碎片化(涉及医疗、数据、AI、网安),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责任失序”。
马治国教授提出系统性制度构建方案,强调权利前置、授权升级、责任分级、算法审计。第一,权利界定。建立神经数据“人格权+财产控制权”双轨结构,保障主体占有、访问与拒绝权。第二,动态授权。实施“持续告知-分场景授权”的动态知情同意制度,严格区分医疗、科研、算法训练用途。第三,责任重构。构建“医疗机构+设备商+算法方”三方分层责任体系,明确各方权责。第四,算法透明。建立算法备案、可解释性要求及第三方审计制度,确保可追溯。第五,监管协同。呼吁设立国家级神经技术伦理委员会,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领域协同治理。

马治国教授此次演讲,将为脑机接口这一前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合规发展提供关键法律与伦理指引,是探索构建智能社会新形态法治框架的重要学术实践。其提出的制度创新方案,有望为解决技术爆发式增长与法律伦理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中国思路”。
编辑:罗思琪
审核:樊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