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简介
为扎实推进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项项目“完善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研究”工作,2025年7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周方教授团队前往北京市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通过与执法部门座谈、学界专家访谈等形式,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文物犯罪打击实践及治理难题等核心议题,收集了来自执法一线与理论前沿的实践素材及现实诉求,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聚焦文物犯罪打击:成效与痛点并存
7月18日上午,调研团队与公安部刑侦局文物犯罪案件侦查处负责同志举行座谈会,双方围绕法律衔接、执法机制、文物鉴定、市场监管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胡昀昀处长介绍了全国打击文物犯罪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坦言实践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第一,文物鉴定体系不畅。当前文物鉴定实行 “双轨制”,一方面依赖公益性鉴定机构(非独立法人),因缺乏经费支持导致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司法鉴定程序与技术难以适配文物鉴定需求,检法机关对鉴定报告认可度较低。“鉴定是文物工作的基础”,这一短板严重制约相关工作开展。第二,法律衔接存在断层。《刑法》与《文物保护法》在相关概念界定、条款适用上脱节明显。例如,“倒卖文物罪” 在《文物保护法》中无对应表述,导致执法过程中需在不同条款之间频繁跳转,适用法律条文所需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且操作复杂。

经过深入探讨,双方就关键问题达成共识:需打破文物保护 “封闭小领域” 现状,加强部门协同;优先解决法律衔接、鉴定体制等突出痛点,通过 “小切口” 立法寻求突破;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区域、跨境文物犯罪打击协作机制。同时,需进一步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探讨理论前沿:凝聚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共识
7月18日下午,周方教授一行与我国文化遗产法学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王云霞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周方教授首先介绍了前期各地调研成果,得到王云霞教授肯定。
交流中,双方围绕古建维修专项资金审批、民间收藏文物流转、法律层面对文物的界定,以及打击文物犯罪中涉及的文物鉴定等问题展开集中探讨并交换意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王云霞教授提出,各地政府应摒弃功利化思想,避免将资源过度倾斜于知名非遗项目,同时建议弱化政府干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社区的话语权。
此次交流为课题研究带来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前沿的新视角,对丰富研究理论、完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题组北京调研,通过多维度交流进一步充实了“完善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研究”专项项目的实践与理论素材。后续,周方教授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为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撰稿:石恒奕、胡馨元、赵佳耀
供图:胡馨元
编辑:罗思琪
审核: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