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专项项目 “完善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研究” 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日期 2025-04-20 22:33   点击:


4月19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论证会第一阶段由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梅红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教授、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高宝荣处长先后致辞,他们强调了社科研究对学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论证会第二阶段,举行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周方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专项项目“完善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4VWB010)开题论证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多名文化遗产领域知名专家出席本次开题论证会。论证会由刘吉发教授主持并作开场介绍。

首先,首席专家周方教授围绕项目总体设计、各子课题研究重点及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她指出,本项目聚焦“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法律体系”,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五大子课题的逻辑关联与重点内容,此外对项目 “四年三阶段” 实施计划进行说明,规划了境内外调研、专家讨论等具体工作。

随后,会议进入专家评议环节。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专家组组长刘吉发强调,课题紧扣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的现实需求,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专家组将重点关注整体性保护理念如何在具体法律制度中落地、不同子课题之间的协同机制设计,以及研究成果对立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建议等关键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论证,对项目之于我国文化遗产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予以认可,并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关注“文化遗产基本法”定位、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等具体建议。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容波研究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指出,可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国内法律对文物犯罪的精准界定与量刑优化、注重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合理利用的制度设计、纳入革命文物、工业文化遗产等新兴类别等路径完善研究。

中南大学法学院易玲教授结合参与相关立法修订的实践经验,提出拓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弱化非遗私权保护、关注基本法定位及应对数字化技术挑战等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马西平教授以西安鼓乐保护、日本雅乐传承制度为例,呼吁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相关机制。

针对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课题组主要成员积极回应。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马治国教授代表子课题研究团队感谢专家指导,表示将紧密结合国家立法需求,吸纳建议调整研究方向,强化问题导向,深化多方面研究,推动成果应用。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聂洪涛教授针对非遗法研究问题,提出探索符合国情的非遗保护路径,推动非遗保护模式转型。西北政法大学新传学院党雷研究员分享非遗市场化运营经验,强调平衡合理利用与规范开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王春燕副研究馆员针对文物保护法律问题,提出解决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及民间文物交易规范等难题的思路。西北大学法学院刘桢老师表示后续将聚焦法律衔接机制研究,解决法律体系碎片化问题。

课题首席专家周方教授对专家们的建议作了总体回应,向专家们表达诚挚感谢。她表示,项目组将认真梳理、吸收专家意见,聚焦核心问题完善研究设计,深化实践衔接推动成果转化,强化团队协作提升研究质效,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卫代表学院对周方教授表示了祝贺,并表示学院高度重视项目研究工作,将从科研资源调配、团队协作搭建、后勤服务保障等多维度发力,以精细化、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全力保障课题顺利推进。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卫代表学院对周方教授表示了祝贺,并表示学院高度重视项目研究工作,将从科研资源调配、团队协作搭建、后勤服务保障等多维度发力,以精细化、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全力保障课题顺利推进。

图:刘芮言、贾旖旗、胡馨元、胡钰荃、吴雨晨

文:刘芮言、袁绪卓

编辑:罗思琪

审核:韩欣悦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联系电话:029-82668972 邮编:710049  电子邮箱:xjtuipr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