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8月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分会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召开“发掘精华·传承创新”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马治国作为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应邀作题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探索》的主题报告。科左后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德力根昌,世界中联国际联络部主任王晶,内蒙古通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志云等参加会议并致辞。

马治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如中医药、传统技艺文化传承模式、路径及其有效性问题;中医药在新市场下面临传承不足、竞争力不足、包容性发展不足、遭遇恶性竞争等问题;各传承创新主体的权利边界等问题。针对以上痛点,马治国提出应“对症下药”,用知识产权靶向保护中医药非遗。“中医药非遗如何有效地‘解释’自己,取得社会大众的‘认识’、从而探索中医药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医药非遗作为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路径、进而探索中医药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构建的必要性问题”,已成为当下中医药非遗法律保护研究的紧要课题。、

马治国在分会作主题报告
马治国进一步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与《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一脉相承,这是国家在中医学路径探寻上不断延伸的坚实足印。近三年,中医药的社会认同度逐渐提高。因此,中医药振兴发展已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当谈到中医药非遗相关的法律问题时,马治国认为其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学者以及传承人的共同参与,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采取贴合中医药非遗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保护措施。中医药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坚持“守正创新”,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知识产权法、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协同保护。进而,马治国针对中医药非遗法律保护完善路径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二,健全中医药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实现中医药非遗保护与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的有效衔接;四,构建中医药非遗相关法律制度协同保护机制。

马治国在分会作主题报告
最后,马治国表示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活态传承,创立了独特的生命学说体系。中医理论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非药物疗法等方面代表着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通辽在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持续提升中医药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表示其研究团队将持续关注通辽中医药非遗的法律保护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


会议上午,传承人、专家学者围绕蒙医整骨疗法的传承、发展、治疗、应用等话题展开学术交流。通过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当地丰硕的中医药非遗保护成果。会议下午在医院党总支书记胡达来等领导陪同下,实地调研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并参观了蒙医骨伤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专家们现场对蒙医整骨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编辑:韩欣悦
审核:杨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