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10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孙那副教授团队赴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与王泉副庭长,刘淼法官,李沫雨法官,许扬法官进行座谈,就最高检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知识产权案件刑民交叉问题研究》、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陕西“秦创原”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分别进行调研交流。
首先由刘淼法官介绍实践中“刑民交叉”的有关情况,通过说明案件数量和实务依据,指出了当前知识产权案件“刑附民”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联系与差异。她强调当前二者之间审理的主要冲突:一是民事案件的审判周期相对较短,匹配刑事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的时限存在困难,二是刑事判决的赔偿往往从销售、获利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与民事诉讼可能存在的惩罚性赔偿相比,赔偿金额的法理考量和法律依据均有所不同。
随后李沫雨法官就知识产权案件“三审合一”进行了经验分享,她以涉案当事人向国知局申请专利无效为例,指出因为专利无效的申请没有次数限制,所以审理中会一直存在可能的风险,单纯机械式地等待行政审查的结果,无疑会延长审理周期。在实践中,如果搭建起国知局等行政机关的沟通性渠道,可以为法院审理判决提供极大的助益。
许扬法官就“刑民交叉”案件作了补充,他表示当前知识产权案件,并不是必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存在管辖权移送的机制,可以将民事诉讼移送至刑事诉讼管辖,就审理周期与证据审查会带来一定的便利,实现司法资源的高效配比。
王泉副庭长指出,知识产权案件“三审合一”可以为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司法效率,解放司法资源提供助益和帮助,希望课题组专家就管辖权移送和赔偿金额认定作进一步探索,为实务审理提供更多的法理依据。其后,王泉副庭长以秦创原司法保护的进展情况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当前平台建设的重点举措和未来风险,增强了课题组成员对秦创原司法保护现状的认识和了解。
孙那副教授对王泉副庭长以及各位法官的支持和配合表示了感谢,课题组高度重视本次调研收获的宝贵经验和针对性建议,她强调知识产权案件综合审理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大保护”,释放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与秦创原司法保护平台的联动,进一步探索秦创原建设新机制。
撰稿、供图:冯思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