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人工智能科技-哲学-伦理-法律专题报告会暨网络空间治理中国论坛 2022 年会”在线上举办。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网络空间法专业委员会、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上海国瓴律师事务所、《科技与法律(中英文)》编辑部、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人工智能继续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旨在聚焦推进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锚定网络空间治理风向,以及各方应当作出的调整、回应。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寿步,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潘理,《科技与法律(中英文)》编辑部主任许绍定等分别致辞,表达对共同探索新时代网络空间领域法律治理的愿景,以及对网络空间治理中国论坛隆重召开的祝贺。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徐家力主持。西安交大知识产权中心的部分博士硕士生全程参加论坛。

网络空间治理中国论共分8个专题报告。分别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攻防博弈”“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权力及其伦理考量”“科技-哲学-伦理-法律在人工智能的交汇点:agent”“算法解释的功能与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谱系”“数据赋能的伦理基质”“实践中的人工智能:从科技创新到伦理治理”“智能科学的理论建构——智能数学和智能哲学视角”议题进行了汇报,并结合现有法律制度、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法律治理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治国教授受邀线上参加本次论坛并担任专题报告二的主持人。在该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段伟文就《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权力及其伦理考量》作了精彩发言。



马治国教授对该专题进行点评,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过程出现了包括伦理、技术障碍、商业模式以及法律法规等问题,需要我们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框架。同时政府应加快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发展,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等。
马治国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在算法、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等方面存在隐患,需要发展可信安全的人工智能,统筹考虑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协同性、共生性、规范性和公平性,最终实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目标。建议:一是要以多学科交叉理念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路径来解决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二是要积极开展可信、安全的模型算法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安全性评估、验证和监督的准则和体系;三是要针对人工智能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相互结合的鲜明特点,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法规建设的规划;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技术分享,建立开放创新发展平台。
撰稿、供图:张乐
审核:杜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