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始于清末,交通大学是最早开设法学课程的学校之一。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仅仅60多年,剔除文革的“非法”时代,实际只有50年历史。文革前主要由五所专门政法院校和个别综合性大学承担法学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开放初期,应法治建设的需求,一些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也试办法学专业,随后迎来法学热,法学教育遍地开花,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创办法学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属于创办法学专业的先行者,不仅在五个交通大学中最早创办法学专业,也是全国理工院校最早创办法学专业的高校之一,始于1985年,创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法学教学研究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并于当年招生;是法学教育起点最高的学校,首次招生从经济法学硕士开始;是最具特色的法学教育,发挥学校综合专业特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是最具创新的专业方向,依托学校理工专业优势,重点培养科技法和知识产权法人才。为本校法学专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今天,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交叉学科法学博士点。发展成为以国际法为重点,科技法、知识产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正在迈向国际化,冲击世界高水平。为交大学科建设,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将作出更大贡献。
交通大学历史上只有一个,就是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随着时局动荡,历史演变,自然形成了目前五个交通大学的格局。五个交大共同传承南洋文化教育血脉,各有各色,独立发展,但都在中国高校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并且都传承着南洋公学救国济世的使命,科技救国,法政治国。将当年的普通法学课程教育发展为法学专业教育。
交通大学的法学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纪之初南洋公学时期的政治特班。南洋公学于1901年举办政治特班,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当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为了给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学识的治国人才,特班“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开设了宪法、国际公法、行政纲要等课程,从而使南洋公学成为首批开展近现代法学教育的中国高等学府之一。培养出了最早的著名复合型法学人才王宠惠(耶鲁大学博士、中国首任国际常设法院大法官)、徐谟(联合国首任中国籍大法官)、李叔同(翻译了中国最早的国际私法著作)等,曾对中国早期的法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是五个交大中首创法学专业的大学,于1985年成立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开始招生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上海交通大学1992年开办法学本科专业,1993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1996年成立法律系,1998年取得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交通大学是1995年开始招收法律本科生,西南交通大学法学1996年开办专业,台湾新竹交通大学2000年成立科技法律研究所,开始招收法律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独立招生16年,于2001年初,因院校合并,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法系,陕西财经学院经济法系,西安医科大学卫生法教研室四个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人文学院法学系,于2008年1月组建成立法学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教育部涉外与复合型卓越法学人才培养基地,正在向世界一流法学院迈进。
潘宇鹏、宋雅莼、章德安和施明德四位导师是交大法学专业的创始人。他们都是法学科班出身,同时又“身怀绝技”,每人都有不同凡响的高素质、复合型特征。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和反右派的各种运动和迫害,中国法治建设中断,他们都被迫放弃了法学专业,被劳动改造,后来改为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工作。当然,也促成了他们本来就具有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大的发挥,形成了跨领域的交叉复合。
|1959年潘宇鹏、宋雅莼教授合影
潘宇鹏老师:横跨文理,竖出三界。潘老师的研究领域涉及法学、哲学、编辑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科技史、数学史,除教学外,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的主编、编审。最早成立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法学会,并担任会长,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
宋雅莼老师:学风严谨,汇通人文。宋老师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她除法学之外,擅长哲学、逻辑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布局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科研中处处体现出其严于律己的风格,教育育人的垂范,在所涉各个学科均有建树。
|章德安教授在工作中
章德安老师:阅尽人间,通古博今。章老师有一个特殊的出身,是章宗祥之子,为此出身,一世坎坷。政治和工作都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压力。但他有最良好的教育、最坚韧的信念和最豁达的相胸怀。在法律中心的工作和教书育人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章老师在法律中心一直工作去世。他复合的学科是法学、政治学、图书情报学。
|2015年 施明德教授及夫人在美国明尼苏达州
施明德老师:为人严谨,学贯中西。施老师读过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从小接受英文教学,其英文水平在当时交大首屈一指,是外语部负责人,还负责将中国文化向国外宣传介绍的工作,在美国明尼苏达教授中国文化,同时又精通国际法,尤其擅长法律的翻译工作,当年国家科委的《中国科技政策指南》(科技白皮书)向海外发行的英文版,就是由施老师对文字进行最终审查。
四位老师本来都在各自不同岗位辛勤耕耘,并作出了卓越成绩。但他们始终还有法学梦想,当他们的风格与特长复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创办复合型法学人才教育,交叉性法学研究的设想。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他们敏锐地抓住机会,并积极参与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与研究工作。1985年正值国家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强调科技成果商品化,积极推动技术合同法立法之际,四位老师全部参加了技术合同起草的课题研究工作。看到未来国家对高层次、复合型法学人才的需求,便建议学校成立一个交叉学科的法学研究机构,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学校领导非常支持,并允许于1985年先招生,然后成立机构和申报学位点的特殊方式设立法学学科。当年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生考生中,各录取一名硕士,按照经济法学硕士培养。1986年1月正式成立了技术经法律研究中心,并于当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中心组织研究生专题学术报告会
交大法学培养从开始就与众不同,特色显著,目的明确,就是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学人才。所以,招生和培养方式也很特殊。注重招收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或者即使法学专业背景,也需要具有交叉性思维和综合知识面较广的学生。为此,考试科目设置处统考科目政治、外语之外,学校专业课设置为:第一,数学,理工背景考数学2(工科数学),文科背景考数学5(文科数学);第二交叉知识,即:文科考生需考“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理工考生需考“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结果实际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理工背景的学生。课程设注重不同学生专业知识欠缺的弥补,根据需要,个性培养。教学模式灵活,除知识学习,更注重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科研需要辐射的不同学科知识需求,通过专业教师特别授课,当年法律中心有许多各种学科的兼职教师。经过三年以法学为主的训练,达到了知识交叉和能力复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适应能力都达到普通培养达不到的程度。当时明确提出,要培养懂法律、懂科技、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考试科目设置和培养模式在当时乃至目前也是绝无仅有的,适应了社会对复合型法学人才的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首创的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模式,具有绝对超前性、前瞻性。与2012年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卓越法律人才设立三类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开创的培养模式涵盖了三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精神,在首批基地建设中获得复合型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两个基地。
|绿树掩映中的原法律中心所在地 现为生命学院办公楼
法律中心培养人才始终坚守精品意识,法律人才不在多,在于精。必须是具有高素质、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目前全国法律学生就业困难就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属于普通教育,一般培养,尽管毕业生很多,但没有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就产生过剩问题,真正的人才是稀缺的,不会过剩。法律中心的毕业生是稀缺资源,在国内外都作出了显著成绩。早期毕业生部分从政,进入公务员队伍,敬业踏实,素质综合,善于担当。孙新阳同学目前任海南省常委兼海口市市委书记,巨拴科任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科技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如,马民虎留校开创了信息安全法研究领域,成为著名专家,高山行教授在管理学和科技法、知识产权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还有华南理工大学关永红,国防大学王梅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王宇红等教授。部分从事企业管理或法务工作,如首届学生范泽人荷兰维美德造纸机械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娟任华为公司人事部经理,联想集团、华为公司、海尔集团等著名企业都有我们学生做法务工作。部分从事律师工作,并且业绩傲人。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赵黎明,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窦醒亚既是著名律师,又是著名的管理人,引领了陕西律师的发展,赵黎明担任陕西省律师协会会长,窦醒亚担任副会长。英国罗斯律师事务所金铃,加拿大李黎律师事务所李黎律师,金杜律师事务所瞿淼,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孙可舟都是著名知识产权律师,上海左券律师事务所严锡忠是著名税务律师,深圳信达律师事务所任宝明,北京天银律师事务所刘文艳是著名证券律师等,青岛诚功律师事务所郭斌是不断开拓的现代律师,创造了特有管理发展模式,走向海外。司法界也有我们的身影,浙江高院周平、四川高院雷伟法官都是法律中心培养的学生,后来在陕西、深圳、青岛招收培养了大量司法界学生,传承着我校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精神,在司法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专业走过了30年,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根据形势发展,在保留原有学科基础上,引进高端海外人才,发展国际法专业,目前形成以国际法和科技法与知识产权为主的两大学科方向,承担了涉外和复合法学两大卓越法学人才培养基地,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以30年为起点,带动更多研究方向发展,在国际化浪潮中,追求卓越,共同创造交大法学教育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