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是章德安老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章老师一九二六年九月三日生,中共党员,一九四八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一九五四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立义研究班哲学分班毕业。历任交通大学政治课助教,讲师。一九五七年随学校西迁,退休前任西安交通大学法学研究员,从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一九九二年退休。二零零七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为志纪念,我们选摘了部分学友追忆章德安老师的文章,追忆先哲,缅怀师恩。
回忆章德安老师
蒋笃亮
1999年起,我就读交大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的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读研的三年时间里,接触最多的除了导师马治国老师之外,另一个人就是章德安老师了。
在当时的校园里,有一个头发花白,身着补丁衣服,但神清气爽的骑自行车老先生,每日早上按时到中心上班,查阅资料、整理记录、处理文件……忙个不停,晚上收拾完毕,骑车回到交大东区教师宿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这个白发老先生就是章德安老师。
交大的法学教育始于南洋公学初期,并于1985年以中心的设立为标志恢复了法学专业,当年即招收了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法硕士点之一。而章老师既是中心的研究员,也是中心的元老,退休后一直返聘为中心服务。章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学习精神、奉献情操和乐观情怀。记得导师的另一个弟子张文跃,很刻苦努力的学习英语,经常用英语同章老师对话并
请教口语训练。记得章老师告诉她,练好英语口语,千万别脸皮薄,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就是要多说,就是要脸皮厚。记得章老师说脸皮要厚时,没有一丝戏谑和调侃,满脸的严肃认真,对同一个单词多次发音演示纠正。对学习,章老师的态度一直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如此,章老师一直强调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身体力行,学习研究新鲜事物,做记录摘抄,整理归类研究资料,以备中心的师生参考引用。
章老师的奉献精神,大的方面可体现为教育科研、传道授业、爱国报国的各个方面,小的方面可体现在为人处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年轻一代,但对自己却要求很严,耐得住清贫。章老师心胸豁达,看淡物质,看淡生死,虽然自己身缠多种疾病,却看得很开,只要身体能挺住,总是要坚持到中心和大家一起学习沟通。多年后,中心毕业的同学们经常感慨,能够碰到章老师,那是一种幸运。
对我而言,章老师是熟悉的老者、智者、贤者,中心的开创者,信息安全立法研究的奠基者......从章老师身上,你能切实感受到老一辈教育者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低调朴实:破旧的自行车,打补丁的衣服,使用多年的公文包......兢兢业业:退休后返聘,多种疾病,仍笔耕不辍,流连忘返于法学研究的海洋......睿智从容:一句不经意的交流,令人顿悟开化,蜻蜓点水般的点拨,使人茅塞顿开,平淡从容,一生微笑面对,正能量示人......优雅绅士:精通多国语言,身着补丁衣服却干净整洁,即使忙的不可开交,如果你有请教咨询,他会短暂停顿后与你沟通畅谈,并谦虚地说对不起,言谈举止无不显现睿智者人性的光辉......
对我而言,章老师又是陌生的,有距离的,神秘的,越来越远的。交大的老师中,多有传奇人物,章老师应是其一。与章老师的交流,多限于中心的学习研究,其他方面关注较少。毕业后,我去深圳参加工作,圣诞节和新年时会寄明信片给章老师,他很开心。后来的联系越来越少,只是知道他身体越来越不好,再后来知道了他的离世。
故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值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想起章老师,并在网上搜索了部分资料,查看了荻港章氏宗谱,回忆起和章老师相处的点滴,聊作片语,是为纪念。
追忆章德安老师
周 方
初识章老师是在2001年。当时因为参加马治国老师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得以有缘与章老师“共事”(实际上当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和研究生一样,都是在章老师的指导下学做科研而已)。
初见章老师时,不由感慨,一位时年75岁、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如此认真、投入地进行科研工作,甚至承担了很多事务性任务,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章老师的了解逐渐深入,发现他不仅是一位与人为善、宅心仁厚的长者,更对其睿智的人生观、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佩服有加。
在与章老师相处的7年时间中,很多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此生都难以忘怀。例如,有一次在章老师家中举行的课题讨论会上,由于课题涉及到传统知识的界定问题,章老师便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在农村生活期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以便我们开拓思路。话说当年,他的一位朋友因意外被烫伤,而当地的一位农村妇女仅仅利用在柴火灶里炼制的鸡蛋油便轻易地治愈了伤口,且不留疤痕。此事给章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不厌其烦地通过设法再现当年的条件多次进行了试验,却均难以再现当年农妇的成就。经过反复思考、比对,章老师发现,当年农妇炼制鸡蛋油的过程中,曾经低声念念有词——而这是他唯一无法再现的试验条件。由此,他不禁产生一个疑问:炼制鸡蛋油过程中的念念有词,究竟对于鸡蛋油的炼制及其疗效产生了何种影响?客观地讲,一位农村妇女通过念念有词的“加持”便能够在柴火灶中炼制鸡蛋油并对烫伤有奇效,这件事是挺让我惊奇。但更让我吃惊的是,章老师竟然会自己多次做实验去验证此事。
2005年,我在考博之前,希望章老师可以为我写推荐信。毕竟我是从跟他学做科研开始起步的,一路走来,他应当是那个有资格发言的“推荐者”。而当我向他言明此意之后,他先是找我认真的谈了一次话,以了解我考博的目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想法。然后要求我把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交给他看,并明确告诉我,不要寄希望于他会写假大空的文字,他会实事求是地写推荐信。再然后,他对我进行了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考试”,他说不如此,他在我的推荐信中写“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便是不负责任。
章老师已经离开我们8年了,但他对交大法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培养年轻学子所付出的心血,无人能忘。愿交大法学繁荣,不负章老所愿。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追忆我的导师章德安教授
王毅峰
今年是母校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三十周年。三十年来,研究中心培养了众多业界翘楚,桃李满天下,为培养交叉性、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探索了一条有效道路,为中国的科技立法、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骄傲与自豪,感恩与感动,回忆与追忆交织在一起,点点滴滴,宛如昨日,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充满激情的青葱岁月。饮水思源,师恩难忘。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我的导师章德安教授,他知识渊博、文理皆通、著作丰厚令人高山仰止, 又儒雅睿智、胸怀坦荡、洞明事理更如碧水长流。
一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对法学高等人才,尤其是具备交叉性、多学科、复合型知识背景人才的强烈需求的推动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注重用不同学科研究法律问题,开辟了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研究中心是全国首批经济法学硕士点,并于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且招生之初便进入高端学术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荟聚在这个新兴的知识殿堂。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的成立及招生,背后有着一批为之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的教授,他们思想先进、卓有远见,在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的导师章德安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堪称创业的元宿,居功至伟。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学识渊博、文理皆通、涉猎广泛,他潜心研究并倡导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注重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与法律、科技、经济及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达到多学科知识、经验的互补、融合,并为之著书立说、推动实践。因此,他成为我国科技立法的先驱者和权威性人物之一。当时,我来到这里学习研究,就是向往这种交叉性、多学科的崭新培养模式,并被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深深吸引。
二
章德安教授一生教书育人,两袖清风,爱党爱国爱教育,胸怀坦荡而又洞明事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虽九死而未悔,仍然坚定信念,始终认为党必定会挽狂澜于既倒、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天职就是学成报国,他以长者的坚毅、睿智和风范影响打动着每个学生,使大家在校园里安静读书、专注科研。教授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运动,并躬践力行、孜孜不倦,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教授看来,有限的生命只有投入到无限的教学实践、倾注在学生身上才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价值。有一年,我专程回校拜访恩师,教授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不辞辛劳,笔耕不辍,致力于学术研究、学生教学和授业解惑,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家的科技立法和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每每想来,无不令人为之动容。教授这种专注倾注、孜孜以求的信念和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奋斗历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章德安教授富于思辨,经常能以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判断是非,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做人和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常以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的典故教导我们,他说,一者是要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福祸相依,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二者要多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三者要与时俱进看问题,不能固守成规,更不能刻舟求剑,要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来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走向,提高前瞻性与预判能力。教授教给我的这一方法论,无论是在以前的学术研究,还是在现在的管理工作中,都为我迎战每个困难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此,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我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磨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挫折时不做出错误的判断,在面对挫折时具备强大的心理,在应对挫折时有更大的担当。他又常常让我们运用系统理论,从管理、社会现象作思考、作探索,不断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
老子说过:“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教授深得此法,他认为人的固有价值始终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其能力之外而存在的。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当时,我作为一个理工背景的学生去学习法律专业,忐忑不安的心情自是不言,更为工科背景的知识结构能否嫁接到法学研究领域而担心不已。在一次调研中,我的自行车刹车出了问题,在我正在烦恼时,教授拿出随带工具,把我的自行车妥妥地修好,并立马就能使用。教授动作之娴熟、技艺之高超,倒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学生既惶惶然又钦佩不已。教授看着我吃惊迷惑的样子,他笑着对我说,这是我“下放”工厂劳动学到的手艺,我在工厂劳作时,常常使我思考很多事情,其实任何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都会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帮助。教授的经验和启发,使我进一步坚定了学习的信心。于是,我疑云顿开,放下了思想包袱,欣欣然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开阔了学习境界,达到了“欲罢不能”的情状,不断在求索之路上竭力专研、日益精进。
教授始终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理念启示于我、开导于我。他说,读书专研,无非两端,一个是由行而思的激发,一个是由内而外的延伸。于是,教授常常在我思考处于瓶颈的时候进行启发,在我有所领悟的而不能用言词、文章表达的时候进行开导。在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的循循善诱下,使我逐渐掌握了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的学习方法。实习的时候,在一次协助法院审理一起公交与火车相撞的案件中,法院要求用图即工程的方法来描述案件的发生过程、责任关系,教授多次带我到现场调查取证,并亲自动手绘制图形,还原了案发现场,为案件的科学审判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是理工的思维运用于司法实践的一次美好的结合,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魅力。正是这种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让我在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往往在遇到瓶颈之时又柳暗花明,在纷繁复杂时又豁然开朗。
五
章德安教授教坦率真诚,和蔼可亲,从不以长者自居。在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与政府、法院、科研院所打交道,教授总是以富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坦诚谦逊的态度折服和打动所有人,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这种人格魅力和处事方法,总能让更多的人在一起团结协作,在共事的过程中共享信息、互相帮助、互相认同。与教授相交,如饮甘醴,记得当年在他的小书房促膝长谈时,他说,人生因缘际会,总会面临很多得失,只有付出才能收获,不诚实进取就不会取得任何成果,不劳而获、非常态的东西是不会久远的,做人也要但凭一颗赤诚之心,面对得失时便会豁然开朗、心里泰然,在得失面前保持博大的胸怀,镇定自若,洞明事情背后的原委,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又说,人的成长进步,一切成就,惟有拼搏进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才能步履稳健、行得久远,才能有更大的担当精神,人亦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平坦坦,但要确立目标并为之奋斗,这样就能眼前有目标,胸中有沟壑,久久为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百折不挠……
哲人之言,铿锵之声,教授练达、睿智的话语,如山涧清泉一般明澈,似三月春风一般温润,现在想来仍然让人如饮甘醴、如沐春风,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沿着河流走,总能发现大海。在我人生的每一段际遇,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后来的金融管理工作,教授的教诲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是为金玉良言。
怅望星空,幻出面影。
塑人灵魂,德若幽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值此母校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忆我的导师章德安教授。
“法律中心”求学三年路(节选)
赵小平
感念先师章德安
等入学报到后在办公室初次见到章老师,才知先师已是年逾花甲退休后返聘的研究员,精神矍铄、和蔼慈祥,心里不禁暗暗敬仰。记得马治国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我们是幸运的,能够聆听章老师的教诲。《礼记》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三年里我们能够跟随章老师学习,可不就是幸运么?
章老师不吝教法,平易近人,对“中心”的每一名学生都给予耐心指导与帮助。当年无纸化概念、网络并不普及,查阅资料需要翻阅很多的报纸杂志。章老师对“中心”订阅的报纸期刊内容非常熟悉,无论你说到哪个方面的内容,都能很快告诉你具体的日期、版面。在办公室桌子上那些长长的盒子里,放满了章老师亲手制作的一张张报纸资料卡片,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
记得在《立法法研究》第一堂课上,章老师在黑板右侧画了一幅研究生侧面免冠照作为开场白来勉励大家:长着又尖又长的脑袋(勤于钻研)和鼻子(擅于捕捉问题),戴着一副厚厚的望远眼镜(具有前瞻性),圆鼓鼓的后脑(知识量要丰富)、一条线的嘴巴(少说话)。我自己将章老师的这幅黑板上不再有的画称作是勉励照,并一直觉得先师这画与蔡志忠老师的漫画有的一比。只可惜我们当年不比如今的学生,没有手机,可以在课上随手拍摄授课内容。好在这幅勉励照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且愈来愈发现做学问要做到先师的这幅勉励照还真非易事。
通过章老师讲述当年参与《技术合同法》的立法过程,我明白了调查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制建设是何其重要,这也是我日后几个课题必然要进行基础调研的原因。而那个冬天课上章老师对于统一合同法制订所表现出的关切则是我在以后进一步学习合同法时才能体会的。
最关键的是,先师在很早就告诉我们,要想学好知识产权这个舶来品,外文必须要过关,多看外文资料;并举例说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郑成思如何研究国外知识产权。后来我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每每路过BODLEIAN图书馆,便想到网上那张郑成思老师身穿风衣站在图书馆前的照片,然后便想起先师。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2000年。毕业离校前夕,我们去拜望章老师时,看到章老师家中桌子上满满摆放着有关科技法的纸条,这些纸条的摆放看似杂乱实则有序。我当时在想,章老师这么大年龄还在潜心研究,他日若有机会,定要集中精力在科技法这个领域下些功夫。这也正是我日后博士论文选定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渊源。而博士阶段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兴奋地发现章老师等几位中心元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创了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先河!复合型人才——不正是“戴着厚厚望远镜的”、睿智的、默默付出的先师等前辈们的杰作么!
毕业到现工作单位后,本校一名报考交大经济法专业的学生找到我,说她准备参加复试请我帮她联系老师。我给章老师以及另一位老师(请原谅我不能提这位老师姓名以免对号该生)分别写了封信,拜请他们关照该生。该生如愿以偿上了这位老师的研究生,但我万没想到该生会在第一学期不请假便私自离校回家,章老师电话中告诉我后,我很为自己当时贸然拜托章老师的行为深感歉疚,因我对该生了解并不多,只是给他们班上了一门国际技术转让法的课程。本想着有一天能当面向章老师表达歉疚,却不曾想到2007年春天,从“马老师在线”看到章老师离世的噩耗。我不相信这样一位荣辱不惊、关心学生备至的善良老人真的就离开了我们,但眼睛里千真万确看到的是先师离世的噩耗!冷静下来后,我电话联系张敏告诉了她这一不幸的消息,之后张敏与韩文蕾、王宇红她们几人到了先师家里……而我则未能前去,终是心中憾事!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还能够有机会聆听先师的教诲,我想是“中心”每位学生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