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开展中药材地理标志专题调研
日期 2025-04-16 15:40   点击:


为推动中药材领域地理标志制度的有效应用,2025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以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为主题的系列实地与线上调研。本轮调研涵盖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北京农科院、陕西省地理标志协会、山东省地标产业协会及济宁市地标协会等单位,围绕中药材地理标志的申请规范、监管机制、制度衔接、地方经验、产业联动等重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获得多位专家与地方代表的系统反馈。

聚焦国家政策层面,明确制度边界

2025年4月8日,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一级巡视员姚坤的线上访谈中,调研组重点探讨了中药材作为特殊品类在地理标志体系中的制度适配问题。调研就“道地性”界定、药典与知识产权标准冲突、注册与维权实践、以及气候变化对地标适用范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了解。调研发现,目前中药材地理标志的主要挑战集中于管理机制层面,而非注册环节,如何推动申请人能力建设、维权机制优化以及行业自律体系构建,是制度深化的关键方向。

实地走访地方协会,提炼治理经验

2025年4月12日,在陕西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走访了陕西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与武晋仓会长进行研讨交流。座谈中,对中药材地理标志的特殊性、本地政府对品牌资源的管理力度、企业主体在地标运营中的实际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协会强调应从地标品牌的“标准-授权-监管-宣传”全链条出发,构建可执行、可监督、可激励的制度闭环。同时,调研也指出当前存在部分“僵尸地标”与地方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需通过专业组织协助推动优质地标资源的有效申报与运营。

梳理科研支撑需求,强化制度实效

2025年4月14日,在北京农科院调研,团队重点围绕地标制度在中药材产业链中的实际作用展开座谈。调研组从采购端、消费端、品牌建设路径等维度切入,与宋敏教授探讨了如何引导企业提升使用地标的积极性,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提升地标在药材品质认知、原料采购溯源、产品宣传等环节中的功能协同,并结合药材行业需求提出应加强对“品种+环境+工艺”三维路径的技术支撑。强调中药材地理标志工作的核心在于探索制度如何在药材采购、品牌传播、价格调节等环节中发挥效能,从而激活整个产业链条。同时,宋教授呼吁在制度构建中注重品种、生态与工艺的三位一体保护路径,推动全过程品质监管机制的建立。同时建议强化企业使用积极性、加强品牌持有人与使用人间的激励联动机制,并提出地标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应协同发展的观点。

归纳山东实践样本,提炼管理模式

2025年4月15日,山东调研期间,调研团队走访了山东地标产业协会及济宁市地标产业协会。孙明香会长结合文登西洋参、泰山黄精、平邑金银花等典型案例,介绍了山东以“六统一”管理模式(标准、授权、包装、追溯、监管、宣传)为基础,通过“一物一码”智慧监管系统强化全流程可溯机制。强调通过政府引导、协会运作与平台协同,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已在溯源技术、市场规范、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形成初步经验。她还表示,山东地理标志协会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意愿,希望共同探索中医药地标与国际化标准接轨的路径。济宁市地标协会焦健会长则指出,中药材地理标志制度的有效运用需依托多重制度叠加保护,包括商标、植物新品种、标准体系等。他提出,当前中药材领域地理标志使用存在政府职能分散、监管乏力、持有人缺位等问题,建议引入第三方运营与监管力量,增强地标使用的市场化与规范性。同时,焦会长强调消费者对“道地药材”的认知远高于对“地理标志”本身,应将“道地性”转化为制度传播与市场引导的核心概念,强化产地—药效—品牌之间的关联认知。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虽非唯一保护路径,但其在维护药材品质、提升品牌溢价、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为此,调研团队将结合专家建议、地方经验与典型问题,聚焦申请主体、使用机制、激励设计、监管衔接等核心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助力中药材产业在法治保障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调研获得山东与北京多方机构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为推进地理标志制度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撰稿:马治国

编辑:罗思琪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联系电话:029-82668972 邮编:710049  电子邮箱:xjtuipr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