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8日至12日,乌镇健康大会暨世界中联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定升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非遗产业分会主办,以“守正出新·非遗产业化的传承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世界中联非遗产业分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基地主任马治国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心博士生杜美欣、硕士生尉照宇随行。

会议由世界中联非遗产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卫东主持,他表示中医药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传承中医药非遗项目是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世界中联国际联络部主任王晶致辞指出,非遗传承人不仅应着眼于自身文化技艺的传承,更要在国际舞台上擦亮中医药非遗的文化品牌。她表示世中联支持中医药非遗申报科研项目,并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研究制定标准,形成全球标准矩阵,提高中医药非遗的国际话语权。


主题演讲环节,马治国教授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与建议》为题发表演讲。以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国际交流实践与法律环境现状为切入点,马治国教授提出在中医药非遗国际交流中,存在各国政策法律制度差异造成传播壁垒,中医药产业标准国际化困难,中医药非遗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诸多法律问题,并提出推动中医药非遗国际交流的四点建议:第一,善于运用东道国国内法机制争取中医药非遗发展空间;第二,积极主导中医药非遗相关领域的国际法规则;第三,推进中医药非遗领域标准的国际化发展与适用;第四,加强中医药非遗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马治国教授进一步表示,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法律认同不足也受限于国内中医药非遗制度的缺陷,只有我国中医药非遗政策法规得以完善,特别是打通非遗传承人从事医疗实践的制度壁垒,才能使得中医药非遗的法律地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纳,进而推动中医药非遗走向世界。马治国教授的发言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医药非遗产业化与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法律挑战,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现场反响热烈。

随后,在主题报告环节,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传承人严蔚冰作了《大医精诚与健康中国》的报告;天津益德成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松贞作了《古法新韵,中国吸闻疗法的传承与焕新》的报告;广盛源中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胜作了《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如何挖掘、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报告;国家级非遗“陈氏回医技法”传承人陈堃作了《弘扬中医文化 助力研学实践》的报告;重庆燕青门正刚中医骨科医院副院长邵勇作了《燕青门:镌刻在时光里的非遗印记,续写时代风华》的报告;津药达仁堂集团营销负责人林跃群作了《焕新老字号 续写本草传奇》的报告;伍舒芳健康产业集团企业文化经理谭强作了《从伍舒芳历史文化的发掘及商用过程看中华老字号的传承创新与商业价值开发》的报告;北京同仁堂深圳公司特聘专家陈荣钟作了《传承同仁堂精神 展国医奇书风采》的报告。


本次论坛聚焦中医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围绕“守正出新”核心理念,通过专家学者的法律路径探索与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案例分享,凝聚了推动中医药非遗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会前,马治国教授与非遗项目“陈氏汉针”第七代传承人陈秀杰进行了深度交流,对陈老师精心准备的赠礼表示感谢,并与“汉针堂”众弟子合影留念。


撰稿:杜美欣、尉照宇
供图:会务组、潘辰
编辑:罗思琪
审核:樊晨希